人口相当,中国经济是印度5倍
2019年全年,印度全社会完成的名义GDP约为200.81万亿卢比,按照2019年全年卢比与美元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2.85万亿美元,略超过英国的2.83万亿美元,上升至全球第五名。
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6.1%,GDP约为14.363万亿美元,是印度经济总量2.85万亿美元的5.04倍。
以不变价格计算,印度2019年的GDP约相当于2003-2004年的中国。
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达到10276美元;印度人均GDP刚达到2065美元(中印人口分别按14亿、13.8亿计算,而非印度自报的13.5亿)。
即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5倍,印度是中国的20%。
电力是经济生产生活的重要指标,印度2018年的发电量16570亿度,是中国71294亿度的23.2%,约相当于中国2002年的发电量。
印度发电量1.65万亿度居于世界第三位,与7.1万亿度的中国、4.2万亿度的美国有较大差距;但已与1.1万亿度的日本俄罗斯拉开差距,是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的总和。
2019年印度的粗钢产量为1.112亿吨(增长1.8%),超过了欧盟,是德国的2.5倍。
欧盟的粗钢产量为1.004亿吨(下降0.5%),日本的粗钢产量为9930万吨(下降4.8%)。
钢产量印度是中国的11%,远没有GDP占中国的比例高,差不多相当于中国1998年的钢产量。
2018年,全球水泥产量近40亿吨,中国以22万亿吨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以下几项指标因2019年各国数据暂不全,引用2018年数据)。
印度的水泥产量2.9万亿吨排世界第二,数量为中国的12.5%,相当于中国1993年的产量。
但远远高于第三名的美国8850万吨,是美国的3.27倍。
2018年,印度石油消费量达到2.45亿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并且增速很快,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最大的石油消费增长地区。
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为中国的37.8%,相当于中国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
2018年,印度汽车产量517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6.8%。是中国2781万辆的18.6%,相当于中国2004年的汽车产量。
印度汽车产量增长较快,2016年汽车产量449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4.7%。两年增长了15%。
总的来看,印度人口体量已接近中国(14亿对13.8亿),主要经济指标(如总体、人均、电力、油耗、汽车)大致相当于2003年的中国。
但在钢铁、水泥等基建方面差距较大,相当于中国90年代水平。
崛起前夜的印度?
现在真实的印度,并非全是一般人一想到印度就立刻浮现的贫民窟,极端贫困落后的景象。
通过高关税,强迫各国制造商将产能迁入印度沿海的工业园区,印度已经获得了一些工业化基础。
在电力消费、油耗包括进口原油、汽车产量这些过硬的数据上看,印度经济的确已经相当于2003年的中国,差距在16年左右。
但是,2003年的中国和2019年的中国,之间隔着的并非仅仅是普通的16年,而是经济飞速发展的16年。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获得了多年持续的8%~10%的快速增长。
所以2003年的中国和2019年的中国,中间隔着了5倍的经济实力差距。
2019年的印度与2019年的中国,隔着的也并非仅是5倍的量级差距,而是制度、文化等全方位的差距。
仅从产业结构与进出口贸易上,就能直观量化地看出两国间的维度差距。
在贸易方面,2019年中国实现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5761.26亿美元,是同期印度外贸总量的5.66倍,比GDP和人均GDP的差距更大。
其中,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为24990.29亿美元,是印度出口额的7.7倍。
按照印度商务部的统计,2019年印度的对外进出口商品总额约为8080.3亿美元,下降3.7%。
其中出口3241.6亿美元,下降0.2%;进口4838.6亿美元,下降6.0%。
这意味着,2019年印度的贸易逆差仍高达1597亿美元。这里面,中国占了超过1/3。
2019年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总值是639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5156.3亿元,增长2.1%,占比80.6%。自印度进口1238.9亿元,下降0.2%,占比19.4%。
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是3917.4亿元,按年度平均汇率为567.9亿美元。
总体来看,中国对印出口是进口的4倍以上,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多年来,印度对中国一直保持贸易逆差,且呈扩大趋势。
仅仅在2013年,中国对印出口还只是进口的3.5倍,顺差总额也只是368亿美元。
结果到2017年,就迅速扩大为5.8倍、596亿美元。
从印度对全球出口的产品整体情况看,矿产品(占比约15%)、化工产品(15%)、贵金属及制品(12%)、纺织品及服装(11%)是印度的四大传统主要出口商品,也是印度工业的主打。
印度境内拥有较为丰富的铝土矿、云母、石膏、天然石墨和稀土金属等特色矿产资源。
化工产品除少量跨国企业、大型炼化企业生产的石化产品之外,主要是重污染的低端化工产品。
受民俗影响,印度是黄金消费大国,自然也成了加工贸易中心。
印度是棉花的原产国,拥有悠久的棉花种植和棉纺历史,同样受民俗影响,纺织品拥有绚烂的色彩花纹,还有廉价的手工艺,在国际上有自己的竞争特色。
近年来,印度机电产品出口正在快速增长,2019年已经超过纺织品成为第四大出口类型。
同样,矿产品、化工产品、黄金、纺织品及原料也正是印度对中国(含香港)出口的主力。
矿产品占印度对华出口比重超过30%,化工产品超过20%,纺织品比例也超过10%。
中国矿产品需求量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从印度进口部分云母、石膏、石墨、铝土等矿产品。
在环保趋严的政策环境下,近年来中国关闭了大量低端化工企业,因此从印度进口部分低端化工产品,这相当于污染转移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不断攀升,部分纺织品及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南亚或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
印度、缅甸、孟加拉国都是承接这些产业的国家之一。因此,印度纺织和服装出口也开始增加。
但从总体规模来看,印度直接对华出口只有171亿美元,仅占印度对外总出口的5.3%。更是不到中国大陆总进口的0.9%。
而且这还是近年来快速增长之后的结果。即使加上出口香港的121亿美元(其中105亿是金银),比重也不大。
印度对外出口的最大市场为美国,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5.8%。其次是印度人聚居的阿联酋,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分列三、四位。
印度对华进口857亿美元
中国却是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印度自中国大陆直接及香港转口的商品进口额857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超过17.7%,也是唯一一个占比超过10%的国家。第二名美国占比只有7.5%。
从进口产品来看,矿产品(含石油天然气)、机电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是印度的四大主要进口商品。
印度石油、天然气严重匮乏,煤、铁资源也不足,需要从中东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乃至尼日利亚等国家进口大量石油,从澳大利亚进口煤、铁矿石。
这部分占印度总进口近35%。中国也有类似情况。这都是由自然禀赋决定的。
但在第二大类、占比近20%的机电产品上,印度对中国形成了严重的依赖。
中国大陆的直接出口份额,占印度机电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超过35%。加上香港转口部分则超过46%(明眼人都知道,香港不生产机电产品)。
同样,机电产品也是中国对印直接出口的最大头,总额超过370亿美元,占比超过一半。
而在陶瓷、玻璃、玩具、家具等轻工业产品上,中国占印度进口总份额更是近65%。
在化工产品上,中国占印度进口份额也接近30%。由于中国主要出口高端化工产品,在这一品类上也实现了超过100亿美元的顺差。
以机电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的全面优势,中国大陆对印度实现了512亿美元的直接顺差,包含香港转口则达到567亿美元(3917亿人民币)。
加起来占到了印度总逆差的35.5%,印度剩下的逆差主要来自对印出口石油的沙特、伊拉克,出口金银的瑞士。
从比例上看,印度对华逆差大于美国
中国对印度的商品顺差达到了每年4000亿人民币量级,中国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印度大部分是原材料、低端产品。
4000亿人民币、56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每个印度人净输出300元人民币的商品。
如果从逆差-本国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年商品贸易逆差是3500亿美元量级,相对美国21.5万亿美元GDP,占比为1.6%。
而印度对中国(含香港转口)的商品贸易逆差达到了570亿美元量级,相对印度2.85万亿美元GDP,占比更是近2%。
如果说川普之流对1.6%的逆差比例就感到如鲠在喉,那莫迪对这2%的比例,显然更会坐立不安。
更关键的是,美国大部分资本与企业都放弃了制造业,贫困的印度却无比渴望进军这一领域。
中国2016年时候服务业比重才第一次超过50%,而印度有将近六成的GDP都是服务业,没有制造业和现代化产业为支撑,“虚”“弱”得很。
在古吉拉特邦任上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而著称的莫迪,当然明白工业化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一上台就决定大力扶持制造业,推行“Make in India”计划,目标要把印度转变成全球制造中心。
但“全球制造中心”早已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印度民族工业在本国都毫无战斗力,中国制造从南到北,席卷印度市场。
莫迪本来希望效仿中国,通过吸引外资,兑现人口红利,将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工厂车间,以富民强国。
其中一个“小目标”,就是把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5%提至25%。
然而,从2014年到2018年,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从15.1%下滑至14.8%。
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冲突
对中国来说,印度这只不过是在第三世界大国开辟的又一个新市场;但对印度来说,却是对本土制造业的沉重打击。
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本来就没有自己发展制造业的打算、意志、实力,买买买中国货,输出资源能源就好了。
印度则不然。
从资源禀赋看,它和中国很像。人口密集,资源能源相对匮乏。要想富裕,必须让民众进工厂,出卖劳力换钱,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挣到第一桶金。
从国家意志看,以印度之大,总有一些头脑聪明的精英在努力,在军工、核技术、太空探索等领域,虽然跌跌撞撞,笑料很多,但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直向前走。
在东亚之外,比印度还努力,表现更好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没几个。
在莫迪的计划中,印度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那得先关起门来练几年功,于是开展“印度自力更生”运动,出台了各种关税壁垒来自我保护。
例如,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进口关税,由之前的10%提升至15%,再提高到20%。试图逼迫中、日、韩等电子厂商在印度设厂生产。
然而,各种小伎俩并不奏效。由于工人素质不够,生产规模小,制造成本高,质量堪忧,总体上竞争力远不如中国。“印度制造”依然无法取代“中国制造”,中国的商品贸易顺差依然越来越大。
在印度的立场来看,具有先发优势,多、快、好、省的“中国制造”,正是他们发展民族工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